他這還是第一次在外面過陰曆年。
直到日本殖民台灣,西式漢字活字印刷才正式進入台灣,所以台灣的活字印刷發展,可說與日本密不可分。中山堂旁的《台灣日日新報》也就是後來的《台灣新生報》,周邊報社紛紛成立。
) 活字印刷是工業產業,但與其他工業產業不同之處,在於是作為文字的鑄造與文明的載具,影響了近代文明的發展。台灣過去的鑄字行,有秀明社鑄字廠、普文鑄字廠、華文社鑄字廠、中南社鑄字廠、協勝鑄字廠等。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Typography 字誌:Issue 06 活字的現在》,臉譜出版 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。活字印刷所使用的鉛字,是透過鑄字機和銅模造出來的,是將鉛、錫、銻等金屬加熱溶解,注入銅模後,冷卻成形。如康定路的《聯合報》、聯合報對面的《公論報》、永福街的《民族晚報》、大理街的《中國時報》等,也因為這些報社的發展,60年代左右整個萬華區出現超過三、四百家的活字印刷廠。
也因為這樣的決定,當從1805年的馬禮遜開始一直到1895年,整個亞洲如火如荼地開發使用漢字活字之際,剛好位在這些漢字活字開發地理位置中心點的台灣,卻在開發漢字活字上缺席。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,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、麻六甲、巴達維亞、檳榔嶼等地,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,直到情勢穩定後,才又返回中國。Photo Credit:電腦玩物 「Jigsaw Planet」在電腦端、手機端、平板上的操作都很流暢,不需要 App ,直接用瀏覽器打開就可以用觸控螢幕操作。
最近在網路上買拼圖(跟孩子玩)的時候,意外發現了這個有趣的免費線上拼圖網站:「Jigsaw Planet」。而且如果是手機螢幕,可能螢幕太小,複雜拼圖就不太容易操作。支援觸控螢幕,無論電腦或行動裝置上,都可點按螢幕進行拼圖。選擇拼圖是否旋轉(旋轉後要自訂調整正確方向)
每個分類詞即代表著不同問題意識。志怪小說向來被視為鄉民怪譚大雜燴,然而細看這些奇思異想,其實正反映了人們如何理解疾病——生病災厄,很可能來自精怪作祟,背後也隱含著道德與命定論。
身處黑暗亂世,人們不時目睹全村、城郡因瘟疫災禍滅絕,任由天行疫鬼,一夜收割無數人命。例如,當團隊想了解「小說如何描述疾病?」,根據文本內容可以初步分成八類標記,包含疾病情緒、狀態、治療等等,各個標記都能再往下延伸成獨立的研究子題。顯然,為什麼人會生病?為何是我遭受這場苦難?從古至今都是人們不斷追索的生命課題。「為何我們會遇上災厄?」在古人眼中,除了因為身體的外感內耗(例如傷風受寒),疫病也牽繫著個人、家族的德行。
集合勾勒出的時代氣氛,則要大量文本的遠讀。她觀察,面對命運風暴,六朝名士展現出獨特的風姿與生命感懷,能超脫災厄的恐懼、憤顢、怨懟,甚至破除疾病污名,流露深刻的人情義理——關鍵就在「問疾」的生命撞擊。但後來庾亮也病倒了,不幸身亡。當讀者以關鍵字檢索,摘選出段落,便能比對分析、觀察數據。
因此,劉苑如特別關注志人小說中的「疾病交際」。王獻之用盡各種方法,不惜自毀雙腳,都無法打消公主熊熊愛意,最終只能無奈休妻再娶。
王獻之病重時,道士作文向上天禱告,道士問他有什麼要悔過,王獻之說:「我這一生沒什麼後悔的事,唯一虧欠的只有前妻郗道茂。表面上,這好像一則古代版的「人面魚」鬼故事,但試著把鬼怪替換成病毒:染病就像是遭受外來者的侵略突擊,你必須與其搏鬥對抗,殊死一戰。
你是否感到異常熟悉?「業障重、卡到陰、小兒發燒收驚就好⋯⋯」志怪文學的疾病想像,融合了民俗鬼祟、佛教輪迴與傳統應報觀,而直到今日,這種常民文化依然隱隱影響著我們。」 王獻之與郗道茂青梅竹馬,恩愛無比。有一名術士便說,這場災禍是因為庾亮曾向神明祈福,卻未還願,才遭來懲罰。誰能在面對疾病時保有同理心?疾病是「人情溫度計」 置身在生命幽暗之時,他如何面對疾病?做了什麼事?他與世界的情感、關係發生了哪些變化? 劉苑如提到,分析小說文本,疾病感覺幾乎難脫污穢、侵襲、異物感,更深受因果應報論影響。檢索後便能發現,六朝小說的疾病書寫,約有一半描繪情感與倫理關係,也有半數談論生死感悟。」卡繆在《鼠疫》裡留下發人深省的這句話。
有時則是化為精怪,前來報恩或報仇。故事主人翁為何重病?如何療癒?這些並不重要,真正要書寫的是他的生命際遇與感歎,以及那份情深意重的罪咎懺悔。
面對如此日常、又超乎日常的生命磨難,千百年前,中國文人寫下生命感懷與疾病想像。研究團隊也整理出歷史上重大的疾疫事件,提供文學和歷史的相互參照。
劉苑如團隊耗費3年,彙整35本六朝小說、4本僧傳文本,結合數位人文方法建立了「疾病感覺地圖」網站。比對關鍵詞,相較於志怪小說偏重「怪奇」的病因、治療,融合民俗與應報來解釋災禍,志人小說並不深究為什麼染病,疾病是既成事實,真正要描繪的是置身苦難之中,主角面對世界的態度、言行交際。
同時,透過每個文本的時空背景、情境和關係,也為我們勾勒出古人看待疾病的時代圖像。換言之,在志人小說中,疾病只是舞臺背景,透過這道聚光映射,我們看見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特質、生命觀與生活情調。不只是今生善惡,包括祖輩的福澤都會影響我們的命運。Photo Credit: 截圖自疾病感覺地圖 中研院劉苑如團隊透過數位人文方法,創建「疾病感覺地圖」網站,除了作為疾病書寫的線上資料庫,也集結團隊的研究成果,以有趣的主題分享給社會大眾。
長達400年的魏晉南北朝,政權更迭,動盪黑暗,士族百姓時刻面臨戰亂、惡疾,疫病流行高達66次。生病已經夠苦了,病者還得背負著隱形的「惡」名,實在悲慘。
可是翩翩少年郎被公主相中,執意嫁給他。疫病,是六朝小說重要的主題之一。
動物有時作為一種疾病想像,例如蛇竄入體內致病。比如在《世說新語》,有一則大書法家王獻之的病中紀錄。
透過數位標記,勾勒時代圖像 團隊成員羅珮瑄提到,團隊運用不同問題意識,在文本內容中設置「標記」,進行主題分類和統計。這些標記就像「放大鏡」,把原本散落在龐雜小說中的疾病事件,依照讀者的問題和視角,重新捕捉、鋪排。」 具體活生生的疾病感受,需要細讀文學裡的隻字片語。但其中,更有多達四分之三都涉及「命運」主題。
(資料來源|劉苑如、羅珮瑄、邱琬淳,圖說設計|劉芝吟、林洵安) 團隊成員邱琬淳分享,志怪文學裡動物是重要元素。疾病感覺:他們怎麼面對?如何感受? 疫病究竟是什麼?「它就是生活,如此而已。
我們依稀能看到揮之不去的汙名烙印,環繞在病人周圍,讓人敬而遠之。圖為小說中疾病事件的空間地圖,可再點選左欄的年表,瀏覽各年代的地圖變化。
不論描繪士族言行軼事的志人小說(如《世說新語》),或超現實神鬼怪談的志怪小說(如《搜神記》、《幽明錄》),都有各種疾病隱喻和書寫。惡疾充滿了不祥、鬼神、天命等寓意,在志怪小說中可窺一二,好比《搜神記》裡的這則故事: 庾亮上廁所時,面前突然冒出一個怪物,雙眼鮮紅、身上發光。